再访雄安,探秘伟大变革的“前夜”
五月的雄安,能见到大片的绿色农田,一望无际的小麦,昭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其中一部分耕地迎来的也许是最后一次收获,因为在这些土地上,会有亚洲最大的高铁站;有些耕地也会变成水域,用来恢复古时的大溵古淀。大片的麦田就是雄安希望的田野,美好的明天正在这里孕育。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带领数十名老师和同学再访雄安,深入雄安新区进行实地调研。站在这片处于伟大转折点的土地,面对即将来临的伟大变革,这里的一切似乎已经蓄势待发。
2017年初夏,师生一行人再访雄安新区
2018年夏天,师生一行初探雄安新区
一年来,各路建设大军云集雄安新区,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始终是雄安新区建设不变的风向。《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亦不会太远,雄安新区绝对不会盲目开工。
一、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守护乡愁
“无改革创新,无雄安价值;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新区规划建设中,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动。建成的新城市要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说。可见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守护百姓乡愁的重视。
古雄安地区是宋辽分界区域,雄州、安州等城防、边关地道及塘泺系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近百年来,这个地区又以光荣革命传统闻名于世,敌后抗日雁翎队的事迹家喻户晓。雄县古乐、鹰爪翻子拳、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容城县高腔戏、特色鲜明的白洋淀苇编、纸花等民间艺术,足见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这些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生态传统文化,留存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DNA,并且塑造了雄安特有的历史文化气质。
丰富的文化资源还需要有效、充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来支撑。自去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组织指导下,河北文物部门开始调研、编制相关工作方案,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挂牌成立,新区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新区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为未来新区建设过程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有效协调创新发展、文脉传承、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优秀文化和民俗的保护性开发也为未来雄安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关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绿色和智能,创新建设智慧新城样板
作为新区首个大规模城建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智能化和绿色化。比如整个园区禁止燃油车入内,而是由一批电动中巴车作为摆渡车接送乘客。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新区将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配备鼓励绿色出行的充电桩系统和共享单车智慧骑行系统,对燃油车说“不”。包括海绵城市设计、无人超市、装配式建筑、隐蔽的地下综合管廊、先进的officezip现代化办公环境体系以及园区的数字化系统的运用等,都是雄安绿色、智能发展释出的明确信号。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作为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是未来雄安缔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缩影,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板意义。
智慧雄安的一大亮点就是用数字化方式完整地重新定义城市本身,数据驱动的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通过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智慧城市从看似遥远的目标落地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手段,无处不在地融入了城市的基因和血脉。
俗话说“一张白纸好画图”,但客观上雄安新区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也给智慧雄安建设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智慧雄安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做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未来可以在三个方面谋划发力:
第一,注重改革创新。智慧雄安本质上是一项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雄安新区的管理体制、治理模式、公共服务、产业布局进行重塑和再造的过程。其中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资本运作创新等方面,迫切需要大胆开拓、革故鼎新,以全面改革创新引领和驱动智慧雄安建设。
第二,坚持长效运营。智慧城市的根本不在于“建设”,而在于“运营”。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发挥好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比如,临时办公区的招标就已经采取了“建设+运营”模式,鼓励各类企业长期参与新区投资、建设和运营。
第三,保证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和共享,而信息资源越集中,信息安全风险也越集中,信息安全保障也越重要。智慧雄安建设要坚持可管可控、确保安全,切实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与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提升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构建安全可信的智慧社会新时空。
三、恢复和治理,还原大溵古淀昔日风光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分别提到了要恢复历史上的大溵古淀,足见其重要性。大溵古淀因为地势低洼常被水淹,到了清朝时期,大溵古淀就改称了大渥淀、大王淀,由于兴修水利,阻断了北来的洪水,使得其现在变成了一片开阔肥沃的良田区,是安新县的重要粮仓。课题组在调研时看到,目前的大溵古淀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看到那曾存于史书中的万顷碧波。
恢复历史上的大溵古淀,塑造以大溵古淀为核心的生态苑囿意义重大。一是能够真正涵养白洋淀湿地和湖泊生态,解决水源、空气、绿化等综合危机,让雄安新区成为世界级生态宜居城市,吸引全球精英人士和高端人才来雄安新区发展;二是能够恢复鱼类、水鸟、水生植物的原始生态环境,让雄安地区形成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三是能够有效承载暴雨季节几个城区地表径流,缓解排水压力。在洪灾发生时与千年林带共同滞洪化洪,疏解上游河流对主城区的冲击力。四是能够缓解雄安西部的地表水下降状况,在干旱期对树木、农田供水保湿,保证空气湿润;最后,让白洋淀以及大清河两岸人民记起乡愁。
四、机遇和挑战,传统产业亟待转型
在对雄县进行调研时,课题组着重调研了仿古石雕园区和帅康椅业等当地特色产业。近年来,雄县仿古石雕从业人员规模增大,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一进石雕园就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影碑、荷花缸、水兽、狮子、拴马柱、鱼缸......等各式造型的石雕在这里做旧处理。除了传统的仿古石雕,仿古工艺品已发展到仿古瓷器、木雕、竹雕、角雕、铸铜、古砚等领域。帅康椅业展厅可以看到包括音乐厅、教室、电影院等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各式各样的座椅。该企业目前一年产值约五亿,创造税收四千万元,解决千人的就业问题。
对于这些传统的行业和当地企业而言,新区的建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如何适应新区需求和定位,值得深思。雄安新区成立已有一年,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紧锣密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高点定位,也给新区服装、包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压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变还是不变?”“怎么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如何做到邮寄结合,相互统一,这也是雄安新区很多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话题。
就仿古石雕来说,这类传统产业在雄安起步早,特色明显,产业链完整,而且大都根植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独特的地缘、资源、人缘和产业优势的结合,未来可以走特色文化产业的道路。因为其自身有独特的技艺和创意,但是仿古石雕等类似产业的未来发展要建立在没有污染和侵权的基础上,坚守底线。对于帅康座椅这样的地方优秀企业,可以立足自身的品牌优势,结合雄安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定位,积极吸收和集聚创新和科技等要素资源,与高新技术、创意研发企业积极对接,谋划在本地的转型升级,以个性化定制、时尚设计融入未来的高端产业当中,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产品和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企业自身发展与新区定位相适应,与新区建设互相赋能。
新区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地方品牌效应,对周边地区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本地企业在配合新区战略布局的同时,要主动作为,寻找转型发展的新空间。历史选择了雄安,新的时代,当地传统优势企业更需要回炉淬火、重新锻造,寻求新机,既要“腾笼换鸟”,也要“老树开新花”,主动积极融合新区发展。
通过调研感受雄安第一年,有不同凡响的一面,也有静水流深的一面。因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所以只是慎重公布了规划的纲要部分。目前的整个雄安,并未热火朝天大干快上,市容景观也未发生太大变化。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在相对平稳之中,变化在酝酿,能量在积累。今天的雄安,正蓄势待发迎接全新的明天。
END
美 编 | 董一沣
推荐阅读
重磅!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发布,文化领域划重点
《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五卷发布,解剖30个国内外案例,聚焦雄安要素建设